国家电投江西新昌发电厂近日获得500万元贷款,计划用于“上大压小”项目、减少污染排放,成为江西省电力行业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;浙江省属国企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落户浙能集团乐清发电厂,3652万元可保障电厂营运资金需求,成本低于其他信用贷款方式;“西电东送”第二批电源点黔西电厂,以60万吨碳配额指标作为抵押,申请到中国民生银行2817万元低利率贷款……
近期,多家火电企业以“碳资产”作为抵押申请贷款,解决了融资难、担保难等问题,授信门槛、融资成本较以往更低。真金白银的支持,让企业在履行降碳责任的同时尝到甜头。这样的碳资产由谁来管、如何管好,如何创造更多价值,成为企业集中面临的新课题。
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良莠不齐
记者了解到,碳资产管理途径主要有三种:由控排企业自行管理、在集团层面成立专门的分公司或部门、交给第三方机构委管。目前,五大电力、“三桶油”等能源央企,以及浙能、申能等地方国企,纷纷打造了自己的管理平台。
以华能集团为例,其早在2010年便成立了华能碳资产公司,从事火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分析,市场研究、交易策略制定、碳金融创新等代理交易,以及减排项目开发等工作。在自愿减排项目开发领域,该公司开发备案数及减排量备案数占全国总量近10%;在碳金融方面,该公司发起设计了国内第一支商业化运作、第一支经证监会正式备案的碳交易基金——诺安资管-创赢1号碳减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。由此,碳资产真正“活”了起来。
不过,随着涌入者越来越多,良莠不齐的管理能力逐渐暴露。“近1年来,五花八门的碳交易员培训随处可见,数千家碳资产公司冒了出来,碳资产管理似乎没了门槛。”上述人士坦言,过去相对冷门的“碳圈”,突然成为热门之地。理论上说,只要完成工商注册等手续,碳资产公司就能开展业务。但实际上,碳资产管理非常专业,又涉及到控排企业的真金白银,必须具备相应资质与能力。
魏子杰也称,从事碳减排及相关业务需要深厚的专业功底,短期速成的技术人员难以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“不少公司甚至还没搞清楚碳资产管理是怎么一回事。有的只能简单从事数据统计、填表、报送等工作,面对控排企业存在的实际难题却束手无策,只能照搬指南内容。不专业的行为还有可能造成企业碳排放数据错误,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碳资产管理。”
碳资产管理不是简单的“一买一卖”
究竟什么是碳资产?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专家黄锦鹏告诉记者,在碳市场体系中,碳资产代表控排企业温室气体可排放量的碳配额,以及由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产生,并经特定程序核证,可用于抵消企业实际排放量的减排证明。“比如,电力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,由主管部门统一下发初始配额,既是企业的排放权限,也是握在手上的资产。当实际排放量低于配额时,盈余部分即可交易,企业从中获益。碳配额作为一种稀缺资源,由此具备资产性质。”
碳资产的用途不仅限于简单“一买一卖”。黄锦鹏举例,上述电厂获取的贷款,就是金融机构以主管部门核定的碳排放配额为质押,依托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,评估企业碳资产价值,向符合条件的主体发放资金支持。除此之外,碳资产还可用于发债、碳基金、托管等。“通过有效的综合管理,可以盘活碳配额、实现保值增值,帮助企业开辟一条低成本、市场化的减排道路。”
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碳资产公司董事长魏子杰进一步称,由于目前全国碳市场处在发展初期,碳资产还是新兴事物。“企业若不具备专业管理能力,非但难以从中获益,反而有可能在碳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。例如,部分企业尚未合规开展燃煤碳元素实测,会采用惩罚性的高限值计算,排放量因此被高估20%以上。对于动辄百万吨级碳排放量的火电企业而言,碳配额管理不够精准,极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。”
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坦言,当前,多数企业仍停留在“被动”减排阶段,未能将碳资产真正管起来。“管理不是单纯进行履约,而是结合自身碳资产现状,积极减排降低履约成本,充分利用金融工具,优化资源配置。”
专业机构和人才需求旺盛
在魏子杰看来,管好碳资产首先需要专业的人。“既要掌握碳的相关知识,也要有所在行业的知识储备。未来,化工、钢铁等更多行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,这方面的需求将更加迫切,碳资产管理人员应具备多行业、多类型减排项目开发能力,核算多行业、多领域碳排放的技术实力。同时,能够准确把握交易中各个关键点,做到风险事先预防、事中监督、事后分析,还要借助碳金融工具,帮助企业实现碳资产的个性化需求。”
为规范管理行为,魏子杰建议,建立碳资产公司准入制度,通过设置企业资本、从业能力、从业人员、专业背景等条件,对合规企业进行备案,或实行业务许可制,达到一定的评级标准后方可开展碳资产管理业务。“特别要重视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,比如通过相关专业考评、实行人员注册制、开展年度评审等方式,确保碳资产公司服务水平。”
“参与碳市场,对控排企业而言不光是约束。用好碳资产,可以多一笔可观收益。”黄锦鹏认为,企业应转变思路,改变目前被动履约的状态,主动挖掘碳的价值。“碳减排不是一两年的短期任务,相关企业要做好长远规划,生产、经济计划乃至发展战略、目标制定,未来都要与碳资产管理挂钩,把碳真正作为资产在企业经营决策中转起来。”
黄锦鹏还称,我国碳市场规模全球最大,面对如此体量,目前真正专业的管理机构及人才远远不够。“现阶段,部分企业仍将碳资产交给生产、财务等人员兼职管理。这是一项专门性工作,有特定的标准和规范,需要配备专业人才队伍。建议加强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培训,通过能力建设减少决策失误、真正盘活资产。”